国家粮食安全倡议书范文(通用4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家粮食安全倡议书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国家粮食安全倡议书4篇

第1篇: 国家粮食安全倡议书

论国家粮食安全的含义和标准

内容摘要:在粮食总量供给不足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我国开始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现实条件下,我国粮食安全的含义和标准是保证所有家庭都具有获得粮食的能力。

关键词:粮食安全 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获得能力

粮食安全含义和标准的历史演变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粮食安全的基本含义和标准是确保国家的粮食供应。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先后减产,国际粮食供应趋于紧张,成千上万的人被饥荒夺去了生命,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了所有国家的普遍关注。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世界粮食大会,呼吁各国重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建立粮食储备,保障粮食供应,发展粮食贸易。提出了“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期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的国家粮食安全标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家庭获得粮食的能力成为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世界粮食生产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许多缺粮国家在强有力的鼓励粮食生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粮食产量显著增加,粮食自给率明显提高,发展中国家粮食供应的总体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每一个家庭获得粮食的能力并不相同,落后地区居民和困难群体的粮食安全问题并未解决。所以,这时的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主要的着力点变为怎样改善困难群体的粮食获得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后粮食安全的含义和标准进一步完善,营养安全成为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多数国家通过采取重新分配土地、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和农村的二三产业等政策措施,大大增加了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贫困人口获得粮食的能力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又先后推出了“持续农业”和“自由贸易”等理念,要求充分发挥土地和水资源的生产潜力,发挥南北半球的气候优势,以自由贸易来取代日益增加的谷物储备,科学、经济、有序地发展粮农生产。

在上述一系列措施有力促进下,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中国家的每天人均膳食供给能量从1970-1978年的9.24kg,提高到1988-1990年的10.46kg,即从能量不足发展到基本满足的阶段。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跟着出现,虽然贫困人口获得粮食的能力显著提高,但发展中国家的食物构成并不合理,食物营养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足。同时,在发达国家则出现了营养过剩的问题,使得肥胖症、高血压、心血管病等疾病大幅度增加。因此,在能量充足的状况下,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了新的含义,营养安全成为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

第2篇: 国家粮食安全倡议书

分析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及政策

王恩艳

【期刊名称】《环球市场》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在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都大幅度地进行了上涨,再次引起了全球对食品与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本文就是对我国新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的要求进行分析,从而对新时期国家粮食未来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及政策。

【总页数】1页(44-44)

【关键词】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政策

【作者】王恩艳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食品药品管理局稽查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分析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及政策 [J], 王恩艳

2.分析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及政策 [J], 王恩艳[1]

3.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 [J], 李若云

4.汇集众智群策群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局成立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 [J],

5.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 [C], 黄季焜; 杨军; 仇焕广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第3篇: 国家粮食安全倡议书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就不可能有稳定可靠的粮食安全。去年农业综合开发在历年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又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2亿斤,对于提高粮食单产,扭转全国粮食产量连年下滑的趋势,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以来,始终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根本任务,通过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努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这是农业综合开发与其他开发方式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财政支农建设资金最明显的区别,也是单独设置农业综合开发机构的重要原因。在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执行这个根本任务。  ——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实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和外资等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是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证。同时,为减轻地方配套压力,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投入的配套比例,由2001年的1∶0.98,降低到了2004年的1∶0.66,降幅达33%。中央反复强调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并明确要求中央和省级财政要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地方各级财政尤其是省级财政要按照现行政策规定的比例,及时足额地落实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  ——加强和规范开发范围。切实遵循总量控制、适度进出、奖优罚劣、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和规范开发县管理,严格控制开发范围。这是避免资金分散,突出开发重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国家农发办核定的各省(区、市)开发县总数,一律不得突破。申请新增开发县的省(区、市),必须相应先退出等量开发县。对申请的新增开发县要按规定程序和要求严格组织评估。因严重违规违纪问题被取消开发县的,开发县总数相应减少。对于退出农场的省(区、市),今后原则上不增加开发县数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开发县轮换、末位暂停等措施,加大各开发县的投入规模。  ——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重点在粮食主产区。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进一步加大对主产区的投入,不仅新增资金安排用于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部分要达到80%以上,存量资金也要通过调整结构提高用于主产区的比重。各粮食主产省(区),都要确定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粮食主产县(市),增加对粮食主产县(市)的投入。非粮食主产省(区)的农业综合开发,也要切实加大对本地区粮食主产县(市)的支持力度。  ——集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粮食主产省(区)的新增资金,主要集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安排粮食主产省(区)的存量资金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资金,也要比去年有所增加。要坚持按区域或灌区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开发,减少项目数量,扩大项目规模,提高中低产田改造的规模效益。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逐步提高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投入标准和建设标准,注重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努力把中低产田改造成为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同时,要把中低产田改造与建设优势农产品特别是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对位于农产品优势产区内申报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特别是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同等情况下予以优先安排,努力把项目区建成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尤其是优质粮食生产的基地。粮食主产省(区)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要重点支持《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中的标准粮田建设。对该《规划》中确定的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484个县(农场),其中属于农业综合开发范围的县,要作为粮食主产省(区)的重中之重,进行重点倾斜,着力支持其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标准粮田。  ——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积极扶持辐射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增强对优质农产品基地特别是优质粮食基地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确定扶持的龙头企业,要着重看其带动基地发展尤其是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同时,完善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适当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中型灌区和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加强与中低产田改造紧密相关的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加强农田林网、草场改良、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土地复垦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全面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这也是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措施之一。要突出重点,按照各类项目的特点分别确定各自的区域重点、扶持范围和重点建设内容,实行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治理。逐步提高单个项目投资建设规模,充分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这些项目中由农口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的,地方各级农发办(或财政部门)要积极参与项目管理,足额落实配套资金。  ——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农业综合开发在其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各级财政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抓紧制定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进一步完善投入政策,改革创新开发机制,强化资金和项目科学管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4篇: 国家粮食安全倡议书

申论热点:国家粮食安全预警机制

■打牢农业基础,培育核心产区,保证粮食供给安全

  ■健全市场体系,强化市场机制,创新交易形式

  ■严格宏观调控手段,确保粮食“储得进、调得出、用得上”

  ■强化价格监管,构建“和谐价格”,保障民生安稳

  ■把握主流信息,掌控粮食价格主动权,严防“粮食陷井”

  2007年底以来,人们猛然看到,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与安全的还有比民族矛盾、战争和自然灾害更为可怕的是粮食安全,这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事实。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全球粮食危机引起我更多更深思考。我建议:“尽快建立国家粮食安全预警机制”。

  粮食安全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字显示,近年全球粮食产量一直温和增长,并未出现严重的歉收,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21.3亿吨。2009年全球大米产量将增加1200万吨,比增产的2007年还增1.8%。国内外经济和金融专家一致指出全球粮食短缺都是粮食价格暴涨的结果。

  全球粮价急速飞升,禁止出口更使粮食危机雪上加霜,油价暴涨,发达国家将大批粮食转化成燃料乙醇。在全球性粮食危机面前中国不可以“高枕无忧”。世界银行副行长经济学家林毅夫曾指出:“中国粮食安全绝不能高枕无忧”!

  中国是一个占世界总人口1/5的大国,相较于其他国家,粮食安全尤显重要和突出,而诸多制约因素令人担忧。人口不断增加,可土地却呈下降趋势。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增速虽然减慢,但增量仍然巨大,据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表明,1996年到200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从19.51亿亩,降为18.27亿亩。10年净减少1.24亿亩,相当于减少了一个内蒙古自治区的耕地面积。从长远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减少的趋势仍难以扭转。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公开表示,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继续扩大的余地较小。

  多种因素影响粮食安全

  生态环境脆弱,生产规模小,农业可持续发展难度极大。

  首先,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粮食可持续发展的致命因素;其次,人均耕地少,生产规模小;劳动力素质降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粮食政策激励作用逐渐降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第三,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第四,两亿农民农转非带来新挑战。

  第五,世界粮食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粮食已成为国内与国际互动性较强的产品,当国内粮食减产时,国际粮食价格就会上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粮食呈净进口格局,2004年至2006年,我国粮食净进口725亿公斤,平均每年净进口250亿公斤,与近3年增产的粮食接近。我国每年需要4500万吨大豆,其中3000万吨依赖进口,占国内需要量的70%,占全球6000万吨大豆贸易总量的50%,我国粮食进口存在着明显的“大国效应”,这就不难看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样在经受着十分严峻的国际考验。

  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规模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中国人口巨增与资源匮乏的矛盾日益加剧,中国的开放环境日趋复杂,构成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所面临的粮食安全所具有的独特而深刻的时代背景。特别是随着我国从国际粮食市场上进口量的增加,我国对国际粮源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因此建立国家粮食安全预警机制,必须从我国实际和具体国情出发。

  五条建议助预警机制建立

  我建议:首先是要打牢农业基础,培育核心产区,保证粮食供给安全。坚定不移地把“三农”置于国家发展“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汲取国外新鲜经验,培育粮食核心产区,增加粮食供给的有效途径。

  其次是要健全市场体系,强化市场机制,创新交易形式。市场配置资源是基础手段,创新交易形式是必要途径。一是要提升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和区域粮食批发市场的作用,使之兼有交易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复合功能。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公开拍卖、竞价销售的市场竞争中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形式。三是建立普及城乡的粮食连锁、配送、代理等现代营销网络。

  第三是要严格宏观调控手段,确保粮食“储得进、调得出、用得上”。采取农产品干预措施几乎是国际公认的确保粮食安全的国家手法。无论是应对当前的全球粮食危机还是从长远战略考虑,我国有必要严格宏观调控手段:一是充实国家粮食储备;二是善于利用粮食外贸手段,粮食外贸坚决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内粮食供需平衡为原则,摒弃单纯的贸易价值观。

  第四是要强化价格监管,构建“和谐价格”,保障民生安稳。粮食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加强市场价格监管是世界各国通用的稳定社会的必要手法。粮食价格就是民生价格、和谐价格。既不可“谷贱伤农”,又不能“谷贵伤民”。强化价格监管就是要对变相涨价、串通涨价和“价格联盟”果断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真正发挥维护粮食市场正常秩序的作用。

  第五是要把握主流信息,掌控粮食价格主动权,严防“粮食陷井”。正在全球流行的粮食危机,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严防跨国粮食垄断集团制造的“粮食陷井”,力戒上当受骗。我国已成为粮食进口大国,可我国粮食期货和粮食外贸在世界粮食市场上基本没有话语权,包括现货和期货的信息不对称,受制于国际粮食“大鳄”。我们的信息机构必须加强信息分析和综合研究,向国家和企业提供独立的、准确的、及时的主流信息作为决策依据,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跌入人为的“粮食陷井”,给国家粮食安全造成损害。

推荐访问:倡议书 粮食安全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