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春节活动心得体会5篇

2022春节活动心得体会5篇

2022春节活动心得体会篇1

不过,“此心安处是吾乡”,春节期间,“原年人”花式过年,也过出了“新年俗”“新年味儿”。如以往走家串户的线下拜年被网络“云拜年”等方式取代。可以说,特殊的20__年新春,我们共同见证了一场年俗的大变迁。

其实,年俗一直就是流变不居的。从农耕时代到工业社会,再到如今的网络时代,年俗的变迁一直在进行,并且随着社会变化的加快而加速演变。曾几何时,网购年货、线上抢红包等还被称为“新年俗”,但如今这些早已经成为常态。而今年春节期间,云团聚、短视频拜年又成为新年俗。如某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小年到初四,平台拜年视频为1.3亿个,同比增长11倍;此外,媒体报道称,由于就地过年的流行,不少年货快递从“老家”反向流向城市。

春节,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别的分量,它的一个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团圆、团聚。但是,团圆的方式本身也在发生变化。比如,曾经它意味着年轻人从工作地回到老家与父母团圆,后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父母“进城”和子女团圆。而在就地过年的倡议下,今年春节期间,不少人是在“云端”和家人团聚。抢红包、在线喝团圆酒、短视频隔空拜年等等都让团聚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今年春节1亿人原地过年成“原年人”,这首先当然是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但其也未尝不是深嵌于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之中。如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总数量自20__年达到峰值2.53亿人后,已经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本来就因为城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等原因告别了“家”与工作地分离的状况而选择“就地过年”;此外,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互联网服务的升级,也让团聚可以更方便地进行,未必每个人都需要在春节这样一个时刻“回家”,或者说依赖于线下的团聚。

事实上,年俗本身就是应时而变的产物,也是社会生活方式变迁的一个缩影。比如,今年春节的相关祝福视频中,排第一位的主题就是健康,而不少地方也提倡团圆饭用公筷,这与我们正在经历的疫情无疑有直接关系。而直播年夜饭、短视频拜年等成为一项新年俗,也与我们业已习惯的互联网生活,形成了一种呼应。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无论是短视频拜年,还是抢红包,都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在春节期间的一种特别呈现,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过年”“年味”“团聚”等的表现形式和内涵都在被重新定义。从通宵达旦地排队购买火车票到高铁、自驾的流行,从打电话到直接语音,从发短信到录制短视频,从网购年货到家乡邮寄“年货”,我们都在不断创造新年俗,也在适应新的年味。正是在这种传承与创新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春节历久弥新,一代代人也以此积蓄前行的力量,来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

2022春节活动心得体会篇2

时间滴答滴答,见证四季变换,催人珍惜美好年华。

在中国人心目中,过年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蕴含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出发,以春节为标志的新春佳节,可谓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这不仅仅意味着丰收的喜悦、团聚的温馨,也承载着朴素的心愿、平凡的希冀。欢喜中国年,人们等待的是“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的除旧布新,宣示的是“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的昂扬自信,激荡的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精神气象。

有人说,“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春节之所以是立体的、可感的,绝非只是因为节日的时间延展得相对较长,从根本上讲,还在于新春的文化意蕴富含魅力、润泽人心。

文化的价值,既在于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坚守,也在于与时俱进的传扬;文化的魅力,既表现在绚丽多姿的形式,更体现为感染心灵的内核。就过年而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欢度新春的方式变得愈加文明、愈加现代,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节日的渴盼和对亲情的珍视。譬如,高铁成网、运营里程达3.5万公里,春运的道路更加宽广、回家的旅程少了艰辛,不会减损见面的激动、团圆的可贵;一些地方对燃放烟花逐步由限到禁,城市安静下来、空气清新起来,反倒有助于来一场阔别已久的促膝长谈。如今,网购年货越来越普遍,酒店年夜饭“一席难求”,带上一家人“说走就走”出国游成为新时尚……中国人的春节文化,一直都在继承传统中不断迸发现代表达。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年味多元纷呈、五彩缤纷;对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来说,年味拥有个性化的印记。体悟过年的味道,品味春节文化,既有宏大叙事的共同记忆,更是具体而微的独特体验。独龙族的年节“卡雀哇”,村民们祭祀山神、抛碗卜卦、共吃年饭、唱歌跳舞——年味,是脱贫致富的幸福滋味。春运反向客流逐年增长,“反向春运”首次被写入春运工作指导意见,一句“亲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感动无数人——年味,是千里相会的团圆喜悦。放下一年的辛劳和疲惫,围炉夜话,亲情温馨,祈愿新的一年生活精彩、人生出彩——年味,是满载祝福的期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年味一年胜似一年,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此心安处是吾乡”。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只要能团圆,一切奔波劳碌都不是负担。不停留于对往昔的回味,悉心感受春节的文化魅力,我们坚定的是文化自信,收获的则是更加暖心的中国年。

2022春节活动心得体会篇3

众所周知,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为醒目的“文化符号”。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怎么进步,都不能忘记蕴含其中的文化禀赋。写福字、贴春联、挂灯笼、猜谜语、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现代社会里,除了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传统的春节文化元素外,更应在继承中创新,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增添更多的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区域特点的内容,以更好的创意让老百姓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认知、认同、尊重、敬畏,这对于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通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几年各类文化活动也是蓬勃开展。尤其在一些重大节日期间,政府部门更是从文化惠民的角度出发,组织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动。这些好做法必须持之以恒地抓下来,并不断打造升级版。一方面要坚持政府主导,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尽享“文化大餐”;另一方面要注重市场主力,动员社会力量,整合企业资源,搭建露天草根舞台,让群众在自编自演中自娱自乐,在浓郁的文化熏陶中放松心情、愉悦身心。

要让春节文化活动“叫好更叫座”,必须尊重市场运作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主动对接文化市场走势和观众现实需求,并建立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在“问题导向”中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年货”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更好地满足老百姓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

2022春节活动心得体会篇4

春节,是家庭团聚的节日。没有哪个节日,能比春节更能激起人们回家的念头。对家乡和亲人的渴慕与思念,潜藏着朴素而深刻的感恩之情。春节,早早地就把家乡的声音传进了心底。只要有可能,回家过年是人们无需犹豫的事情。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这就有了亿万人流动的春运,有了气势磅礴、浩浩荡荡的回乡大军。每当过年,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便分外忙碌。数不清的人流朝着不同的方向赶,目的地只有一个——故乡。回家,最朴实最简单的一个字眼,因春节的到来,而显得尤其庄重而温暖,透出只有中国百姓才理解的温柔和热烈。

丰富多彩的年俗,把属于中国人的亲情表达得无比热烈。亿万人参与的春运背后,承载着游子们回家心切的浓浓亲情。古老的年俗,有的保持至今,活色生香。有的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正在逐渐淡化。洒扫庭院,贴春联、闹花灯、看春晚、到祖庙祈福……这些琐细而温馨的仪式,体现的是亲情的温暖。大小不一的红包,也只是对亲情的点缀。

总体而言,如今人们过年的方式丰富了许多。可以选择在家里团聚,陪伴父母和老人,也可以选择全家外出旅游,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春节基色,终归还是没有变。亲情也在欢聚的气氛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习俗在变、人事在变,而承续千载的文化血脉没有变,中华民族对家国梦想的祈愿也没有变。

亲情是这个春节最为动人的风景。让我们为涌动的亲情点赞,为中华民族振奋的家国情怀而高兴。春节承载着千百年积淀的厚重情结和家国之梦,已成为共同的民族情感,弥足珍贵,值得万分珍惜。

2022春节活动心得体会篇5

今年春节,人们更加重视家人团聚,而且团聚形式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反向春运;剪纸过去在很多地方消失了,现在回来了;大红的春联受到追捧。这都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喜庆、其乐融融的氛围在过年的时候很浓厚,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保存在乡村,保存在家庭里,家庭的团聚,一家人其乐融融,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无论在什么地方过年,家人团聚都是我们追求的永恒主题。所以过春节的时候我们特别注重家人的团聚,团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本质是不能变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无论习俗怎么变化,我们对团圆的向往都不会变;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我们对国泰民安的盼望都不会减。每个家庭的团圆,构成了国家的团结;每个家庭的幸福,构成了国家的力量。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春节 活动 2020春节感悟 春节活动感想 参加春节活动的感受